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城市网 > 关于我们 > 同业交流

梁锦松:中国经济将面临三方面转型

编辑:tom | 发布时间:2012/7/25 19:06:49

  以下为梁锦松在中国企业家论坛2012年夏季高峰会的发言实录:

  梁锦松:谢谢王巍。非常高兴回到武汉,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回家了,很不巧家里的“领导”(老婆)要在家里带三个儿子,所以不能过来了。

  刚才东升、昌尔讲了在中三角有什么机遇,现在讲中三角真正的动力,可能是讲中国经济的转型,我自己理解的是转几个:

  第一个转型是发展沿海为主的,结合外资资金,后来是本地的资金,跟中国本身的生产元素,包括人力、土地、廉价资源,以出口带动,后来再加上政府的投资带动,从这样一个态势转型,从定义上讲是比较均衡的,除了东部沿海,现在也有发展中部和西部。这可能是第一个转型,不同的发言人都讲这个转型,不能光走以前的老路,以前的老路从某个角度上讲,是把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也包括环境资源廉价压低去争取这个市场,我猜决策者和湖北领导也不允许,以这样一个方式牺牲我们的环境和农民工,用这样的发展道路,如何结合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发展,还要结合中部地区自己有的优势来发展,刚才几位都已经讲过了。

  第二个转型就是从整个世界,从工业经济转移到知识经济,现在就是强调如何用智力、知识来竞争,很多领导都说湖北有很大的人力资源,因为知识经济最终的知识竞争手段是有知识的人才,人才方面我们要注意两个:一是除了教育在湖北省,有很好的条件,二是人口政策,怎么样吸引外面的人才,我以前在香港政府也说过,香港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地区,我们主力就是聚财、聚才,就是如何聚人才和钱财,这是资本,两者相比较,人才比钱财更重要,有了人才比资金更重要,因为资金是不缺乏的,在这方面除了储存人才,还要找到跟人才相匹配的发展机会。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知道菲律宾的教育,在本地没有什么机会,所以大量菲律宾的人才都往外走,所以在香港的菲佣大部分是大专以上的人才,但是光是人才没有机会,这可能是资源的一个浪费,但是要讲到机会就要谈到企业家,这就到了第三个转型。

  第三个转型,现在中国以前最主要的增长,总有原因,包括对应对金融风暴,我们政府大量的投资,而且在资金的配置,还很多资源包括,在过往几年曾经在经济界有一个说法叫“国进民退”,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的效率是跟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要高,下一阶段如何转型,我的理解是应该是怎么样增强国有企业和目前民营企业互相配合,私营企业方面可能会更提供生产力。如果说私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这里,能够在中部地区蓬勃发展,对人才优势更可以发挥作用。

  我们谈到了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刚才很多领导也谈了,从这个方面来讲,维迎也指出一个方向,企业不光需要政府财政上的倾斜政策,或者说有什么优惠,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环境,这方面香港是可以参考的,当然香港不一定跟内地完全一样,大家也注意到香港是全球经济在竞争、迎商环境,在各个投资领先机构做的调查都是比较排前的,是第三。昨天也看到另外一个,是经济学院的研究机构,把香港定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有30个指标来综合。为什么新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很多亚洲的总部在香港就是一个环境,包括它是一个法治环境,就是一个讲规矩为主的经济城市,按规矩,而不是按人,人换了之后还是要按规矩,不只是政府,整个社会都是讲规矩的,这是法治规定。第二个是廉洁高效政府,我们经常说政府需要有一个角色,但是我们在香港是小政府、大市场,都是让市场和企业家发挥他的功效,政府只是做支持和引导。在整个税收环境,香港是低税率,也是简单税率的,企业税就是16.5%,没有什么扣除,个税最高是15%,没有遗产税、分红的时候征税,所以简单,而且地税是香港的一个标志,当然香港是一个非常安全和方便的地方,很多国内朋友都希望到香港投资,因为安全、方便,再加上各个方面的环境,这是企业家喜欢的。我们也说香港的好处,但是最后还是要说香港的坏,香港在金融跟房地产的泡沫可能是过大,一方面是其他产业很难生存,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特别是人才配置方面是不好的,因为太多人才从事房地产和金融,这样对于发展其他的行业是不利的。所以在这方面,如果我们是中三角能够靠自主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允许企业家提供机会,让人才发展,那么中三角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另外靓丽的增长点。谢谢!

 

   演讲完毕后,梁锦松先生与一大批企业家交流了大会的喜和忧。

 


图为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和城市网董事长魏飞报在一起交流分享。


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做演讲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浏览:】【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头条推荐